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高血压病视膜病变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高血压病视膜病变?

高血压病视膜病变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高血压病视膜病变?

发布时间:2024-08-17 12:33:01
阅读:
精选回答NO.1
医生: 所属医院:
回答时间:2024-08-17 12:33:01

高血压病视膜病变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高血压病视膜病变?

高血压病视膜病变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高血压病视膜病变?

相关标签:高血压病视膜病变症状诊断

  1.血管收缩期 在血管收缩期,升高的血压刺激柔软和未硬化的视膜动脉血管,经自我调节作用使其张力增高。视膜血管愈年轻和富有弹性,这种反应愈大。临床检查可见视膜动脉局限性狭窄,若病程持久则出现普遍性狭窄。

  2. 硬化阶段 如果在血管收缩期内,经过药物或手术的干预,升高的血压能够快速得到控制,那么视膜血管有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然而,若高血压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硬化的变化。在临床观察中,硬化血管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动脉普遍变窄;②动静脉的压陷现象;③血管壁硬化导致光反射特征的改变;④血管的弯曲程度增加;⑤动脉与小动脉的分支角度加大。尽管这些视膜血管的变化在一些“正常”个体中也可能出现,但在高血压患者中无疑更为普遍。这些变化在这两类人群中均与年龄增长相关。临床表现如“动脉变得笔直,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现象以及光反射的增宽”并不能作为高血压血管疾病的可靠指标。

  (1)动脉收缩:小动脉常常出现普遍性收缩,可能伴随或不伴随局部收缩,这被视为识别高血压的重要指标。血管的狭窄程度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研究者将动脉的直径与静脉进行比较,但由于静脉常常出现扩张,因此不适合作为参考标准。早期狭窄通常常见于视膜动脉的第2或第3级之后的较小分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眼科疾病,如高度近视、葡萄膜炎和视膜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视膜血管的狭窄,因此在评估动脉狭窄时,检查者需进行临床判断。

  (2) 动静脉交叉区域的变化相较于动脉狭窄,更能客观地进行评估。当动脉经过静脉的前方时,可以观察到动静脉压迫征,而反向则不会出现。这一特征可以细分为三个等级:①轻度动静脉压迫。②中度动静脉压迫。③分支静脉堵塞。在轻度压迫的情况下,动脉下方的静脉会出现偏曲,并且伴随早期隐蔽现象。中度压迫则表现为动脉后的静脉变得尖细并出现缩窄和偏移(Gunn征)。在交叉区稍远的静脉处,可能会出现轻度膨胀现象,称为静脉“斜坡”。第初级损害则会在动静脉交叉的远端看到静脉阻塞所导致的出血和渗出。

  (3)动脉壁的硬化通常通过血管壁的光反射来进行评估。尽管在老年人中也可能观察到这种变化,但它依然能够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来估计慢性高血压对血管壁的影响。硬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①轻度光反射增强。②“铜丝状”。③“银丝状”。在硬化的早期阶段,动脉壁的光反射会增宽,随后逐渐加重,终覆盖整个动静脉的前部,血管呈现出磨光的铜丝外观。在动脉硬化的重阶段,血管壁会变得更加厚实,并出现透明样变,呈现出白色的银丝状,尽管如此,血流仍可能存在。

  (4)慢性高血压所见的动脉迂曲:管腔内压力增高,肌纤维渐有透明样变和纤维化,以致动脉长度增加。视膜动脉在视膜内呈迂曲行程。但应与一种常见的良性视膜动脉迂曲鉴别。

  (5)高血压血管疾病的另一有用体征为动脉大分支处的角度,尤其是第2或第3级分支。血压愈高则分支的角度愈大。轻度者分支动脉的夹角为45°~60°,中度分支角为60°~90°,重度分支角大于90°。

  在高血压视膜病变硬化期,经荧光血管造影和玻璃体荧光光度测定,可能没有血-视膜屏障的主动破裂。然而,若压力突然或进行性升高,则患者可进入高血压视膜病变的渗出期。

  3.渗出期 高血压视膜病变的渗出期,可与高血压脉络膜病变或高血压视膜病变的血管收缩或硬化期相伴或随后发生。此期的出现表明视膜的灌注压已超越其生理性自我调节机制,导致了血-视膜屏障破坏,从循环系统中漏出液体和血细胞,血管壁破损和血流异常,常发生缺血。

高血压病视膜病变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高血压病视膜病变?

  渗出性视膜病变的初期迹象之一为小型线状或焰状出血,通常位于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层内。这种出血的线状特征源于:①发生在视膜神经纤维层内;②血管渗漏的生命液沿着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延展,出血也可能呈现斑点或小点状;如果出血发生在视膜的深层,则会呈现卵圆形状,因渗漏的生命液扩散受到Müller细胞突起的限制。偶尔会出现生命液穿透内界膜并位于玻璃体下,在后极区域形成舟状出血。硬性蜡样渗出则表明血管渗漏出血浆中的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这种渗出呈现出光泽的黄色,常见于后极,并可能在黄斑中心区呈现星芒状,从黄斑区域沿Henle纤维层放射分布。有些患者的硬性渗出可能形成一个环形晕圈,围绕着一个巨大的血管瘤或成簇的渗漏微血管瘤。由于这种硬性渗出的环状外观,因而被称为环状视膜病变。

  棉絮状斑呈现灰白或黄色的斑点,边缘呈毛状,通常位于视膜神经纤维层内,主要集中在后极区域。尤其是在视盘周围的区域。棉絮状斑的长轴往往与神经纤维层的走向成直角,常见于视膜血管的表层。经过一段时间后,棉絮状斑可能会呈现颗粒状外观,并终消失,此时视膜的外观会变得更薄,内界膜出现不规则的反光特征。这些区域被称为“斑状凹陷”,表明因梗死而导致的局部视膜内层结构的损失。荧光血管造影通常显示棉絮状斑周围存在一些无灌注区域,同时伴有微血管扩张和微血管瘤的现象。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侧支血管伴随念珠样血管的改变,并且视膜组织会出现荧光素的着染现象。

  主要根据高血压病的病史及控制情况结合眼底改变进行诊断。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0)

优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