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8-29 12:40:01
阅读:
精选回答NO.1
医生: 所属医院:
回答时间:2024-08-29 12:40:02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相关标签: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病因

  (一)发病原因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及感染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而致病。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细胞免疫引发的组织损伤 这种损伤是由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研究表明,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的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了敏感反应,经过致敏的淋巴细胞将黑色素细胞视为攻击目标。换句话说,黑色素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同时也是受到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而受到损害的目标细胞。目前,已在患者体内发现了针对色素膜多种成分的抗体,其中为关键的抗体是针对黑色素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该抗体通过依赖抗体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机制来破坏黑色素细胞,表明这一过程是由体液免疫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

  杉浦清治指出,这种疾病是一种特定于黑色素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位于黑色素细胞的表面。在健康个体中,抗体免疫监视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免疫活性细胞不会对自身的黑色素细胞发起攻击,这种状态被称为免疫耐受。而在患有该病时,可能由于以下两种原因导致这种对自身黑色素细胞的免疫耐受性被终止:①免疫监视系统功能的原发性障碍; ②黑色素细胞发生某种变化,导致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修饰。

  2.免疫遗传学在疾病发生中的影响 目前已知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着紧密的联系。杉浦清治对一组患者的HLA-A、B、D位点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HLA-BW54抗原的出现频率为45.2%,而对照组仅为13.2%;LD-Wa抗原的频率为66.7%,对照组为16%;HLA-BW54的相对风险率为4.9,LD-Wa则为10.5,表明携带这两种抗原的患者发病率分别是未携带者的4.9倍和10.5倍。HLA-BW54和LD-Wa分别属于HLA-B和D位点抗原,这两种抗原在白人群体中并不存在,因此被认为是远东地区特有的抗原。这种疾病在日本及其他东方人群中较为常见,而在欧美白人中则相对罕见,这进一步表明该疾病与免疫遗传学有着密切关系。Ohno的研究也证实,该疾病患者中DR4及MT3的相对风险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5.2倍和74.5倍。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该病也与HLA-D(DR)位点抗原(MT3)密切相关。经过对所有病例检测D(DR)位点抗原,发现其MT3均为阳性,这进一步表明该疾病与免疫遗传学因素有着极强的关联。DR4及MT3也被认为是日本人和远东人群特有的抗原。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与HLA之间的相关性也得到了证实。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病理 本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脉络膜的组织学表现:病变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围绕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形成的结节性肉芽肿病灶,中心区域无坏死现象。上皮样细胞为具有明显细胞质的大型细胞,内部含有丰富的细胞器、溶酶体和吞噬体。在吞噬体中可观察到黑色素颗粒的存在。此外,脉络膜面内可见向外突出的达-富(Delen-Fuchs)结节,这种结节由变性视膜色素上皮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虹膜和睫状体的病理变化本质上与脉络膜的改变相似,均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组成的病变,有时可见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现象,但虹膜内的上皮样细胞形成程度不及脉络膜明显。

  角膜环上皮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颗粒减少,而郎汉细胞增多。正常郎汉细胞仅见于浅层,而本病在基底层也能看到。

  皮肤的病理变化与角膜环上皮的变化相似,表现为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颗粒的减少,同时郎汉细胞的数量则有所增加,这类细胞同样存在于基底层。在表皮中可以观察到少量的淋巴细胞及轻微的炎性细胞浸润。通常情况下,真皮内缺乏黑色素细胞,但在臀部的“蒙古斑”区域可以发现被认为是源自母斑的黑色素细胞,并且出现黑色素细胞与淋巴细胞连接融合的现象,这与色素膜中的表现完全一致。真皮内的细胞浸润相对轻微,未见上皮样细胞形成,偶尔可以看到淋巴细胞浸润伴随上皮样细胞的情况。除了郎汉细胞外,真皮内还存在与杆状颗粒细胞完全相似的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较强的游走性和吞噬能力。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根据观察到的黑色素细胞的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表浅型和深层型。位于色素膜、脑膜、内耳及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被归类为深层型,而角膜环上皮和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则被视为表浅型。这两种类型的黑色素细胞在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层型黑色素细胞丧失了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此类细胞的细胞膜较薄,基底膜不完整;相对而言,表浅型黑色素细胞则具备活跃的黑色素合成功能,且其细胞膜并不显示深层型的基底膜特征。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0)

优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