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脉络膜转移癌要做什么检查?

脉络膜转移癌要做什么检查?

发布时间:2025-04-12 09:44:02
阅读:
精选回答NO.1
医生: 所属医院:
回答时间:2025-04-12 09:44:03

脉络膜转移癌要做什么检查?

相关标签:脉络膜转移癌诊断检查化验

  1.原发性肿物相关性检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2. 病理学检查 在其他非侵入性诊断手段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终可考虑通过玻璃体进行细针穿刺,以获取脉络膜样本进行活检及免疫组化分析以达到确诊的目的。肿物栓子随血流滞留在脉络膜的小血管层内,导致脉络膜因肿物的浸润而变厚。肿物不会穿透玻璃膜;视膜神经上皮可能会发生脱离,但与脉络膜的粘连情况较少,因此锥体和杆体细胞受到的损伤较小。脉络膜转移癌的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保留了原发癌的特征。对于原发于乳腺的癌病,癌细胞通常呈现腺样排列或形成上皮巢;肺部或支气管腺癌则常见腺样或不规则的细胞条索;肺燕麦细胞癌的肿物细胞体积较小,呈巢状排列,缺乏腺泡样结构;原发于胃和甲状腺的肿物则表现为局灶性隆起生长;而来自皮肤的黑色素瘤通常含有较多的黑色素。细胞分裂良好的情况下,常能保持原发肿物的组织模式。若分化较差,组织学检查则常常无法明确其原发肿物的特性,需通过特殊染色、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或检测血中癌胚抗原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鉴别。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由于转移部位、病程、原发肿物类型及临床表现的差异,影像特征也有所不同。肿物主要由细胞成分构成,间质和血管相对较少,因此在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肿物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的暗区,随后出现针尖状或斑点状的荧光,晚期则出现渗漏,形成斑驳的强荧光。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比,这种荧光显示得更加均匀一致;并且没有黑色素瘤中偶尔可见的大直径血管。早期肿物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的暗区,到了动静脉期,视膜血管在其上爬行,伴随微血管扩张和血管瘤样变化,这种状态持续到静脉期,接着在弱荧光区域逐渐出现斑点状的强荧光,通常先在边缘部显现,有时伴有轻微渗漏和融合,夹杂着遮挡荧光的斑片,使得整个病变区域呈现斑驳状,晚期荧光依然非常强烈。在肿物边缘,由许多细小点组成的较宽强荧光环带,也是脉络膜转移癌的典型特征之一。然而在某些病例中,病变区域的中部在造影过程中始终保持为一块较大的弱荧光区,可能是由于癌瘤生长快速,导致中部发生坏死所致。

  4.吲哚青绿(ICGA)检查 孤立型肿物可显示和FFA相似的图像,不过荧光强度弱而且出现晚。如果瘤体扁而薄,常可透过肿物而见到下面的脉络膜血管。作FFA检查时,如整个瘤体呈较强荧光而不能与其他肿物鉴别;或小点状渗漏与其他疾患如原田病鉴别困难时,可作ICGA检查。

  5.超声波检查 超声的特点有助于诊断。A超扫描显示中~高的瘤内反射波,这与黑色素瘤的低或中度的内反射有所不同。B超扫描呈厚薄不一的扁平隆起,底较广,均>15mm,高度在2~5mm。有的病变仅表现为脉络膜增厚。肿物内回声较多,强弱分布不均。常有视膜脱离。

  6.视野检查 早期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物相符的确实暗点。

  7.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眼后节有等密度的隆起或扁平增厚,单个或多发,可有轻度增强。伴有视膜下积液。MRI检查T1加权像多为高信号强度,表面可呈不规则结节状;T2加权像常仍为高信号。常伴视膜脱离。MRI检查还可显示颅内的转移灶,这对诊断及治疗均有帮助。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0)

优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