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先天性眼球震颤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先天性眼球震颤?

先天性眼球震颤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先天性眼球震颤?

发布时间:2025-04-17 08:54:01
阅读:
精选回答NO.1
医生: 所属医院:
回答时间:2025-04-17 08:54:01

先天性眼球震颤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先天性眼球震颤?

相关标签:先天性眼球震颤症状诊断

  先天眼震除极个别外,几乎都是双眼患病,而且眼球的摆动绝大多数都是共轭性的。其临床表现的突出特点为:发病早或发病时间不能明确确定,眼球不自主地持续跳动或摆动。

  1.不自主且持续的规律性眼球震动或摆动(眼球震颤) 这种眼球震颤通常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也就是所谓的不自主现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当患者集中注意力时,眼震可能会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还有一些病例在近距离用眼时,调节和辐辏的作用使得眼震减轻或消失,这表明调节、辐辏或近反射(near reflex)对眼震具有抑制结果。在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在看近物时没有眼震,而在看远处时则出现眼震,这一机制正是由此而来。然而,也有患者的情况相反,甚至有些人在紧张或高度集中注意力时,眼震反而加重或更加明显。极个别患者在远视时没有眼震,而在近视时则出现眼震,或者在看远时眼震轻微,而看近时眼震则明显加重。

  有一个特点似乎是先天眼震的独特特征,即“反相OKN”(inverted OKN,反相视动性眼球震颤)。即其眼震快相与条纹鼓(striped drum)转动的方向一致,而在正常者,眼震的慢相与条纹鼓转动的方向相一致。此情况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在其他异常见不到如此情况。

  本病的眼球震颤一般都是持续不停的,除非当睡眠时,眼震才完全停止。但也有一些病例,当放松注意力时,或看远时,或闭眼时等,眼震即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睑闭合抑制眼震,大概不是由于阻断注视所致,可能是由于眼睑闭合活动的本身所致。而且在睡眠时眼震消失。

  鉴于先天性眼震的眼球运动特征,Dell’Osso运用了确切的眼球运动记录技术,依据不同的波形,已识别出先天性眼震的40多种变异类型。通过眼球运动记录和高速摄像技术,现已能够清晰展示患者眼球在视标前的来回摆动情况。在这种摆动的某一时段内,眼球相对稳定的时间段,视力表现很不错。头部的摇晃或异常姿势能够有效减轻眼震的影响。眼震波形的波峰与波谷或其他波形部分,大致反映了黄斑中心凹与视标对准的时间。不幸的是,许多波形并未能指示震颤的具体病因。然而,波形分析能够揭示震颤是钟摆型、跳动型,或者两者的结合,并且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各种波形及中心凹注视期(foveation)的变化等信息。

  该疾病所表现出的眼球震颤,通常呈现出较为规律的共轭特征,而非无序的随机运动。然而,在某些混合型眼震的病例中,尽管震颤依然是共轭的,其规律性往往较差,常常呈现出跳动与钟摆的混合状态;或者震颤方向的混合现象。较为常见的震颤方向混合包括斜向震颤与旋转震颤的结合;或者垂直震颤与旋转震颤的交替,这可能与垂直肌和斜肌的运动方向均具有旋转效应有关。

  关于眼震的方向,以水平震颤者为多,根据统计资料占97.5%,垂直震颤和混合震颤所占比例很少。

  关于眼震的震动类型,主要以跳动型(jerky type)为主。所谓跳动型,是指震颤由快相和慢相两个阶段构成。通常认为,快相侧的肌肉力量较弱,而慢相侧的肌肉力量则较强。如果伴随有代偿头位,面部通常会朝向快相侧,而双眼则会朝向慢相侧,从而形成典型的侧视现象。在跳动型水平眼震中,快相位于左侧而慢相位于右侧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面向左侧转动时,双眼往往会呈现右侧视的状态。先天性眼震的侧视现象与电视性侧视有所不同,前者在日常行走或玩耍时就会表现出侧视,而在注意观察物体时可能会加重;而后者在日常活动中并无头位异常或侧视表现,只有在观看电视或集中注意力时,如阅读或写作时,才会出现侧视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电视性斜颈(TV torticollis)。

  钟摆型眼震(pendular nystagmus)与跳动型相比,明显较少,二者之比,为3∶1~4∶1。不过根据统计资料,跳动性型68.2%,而钟摆型为30.3%,可能因为收治的钟摆型眼震病人相对较多所致。所谓钟摆型眼震,顾名思义,震颤无快、慢相表现,两个期相摆动速度基本相同,颇似钟摆的摆动。

  混合型眼震(mixed nystagmus)在相关数据中所占比例约为1.5%。所谓混合型眼震,如前所述,有些为跳动型与钟摆型两种震型的结合,而有些则表现为震颤方向的不确定性。由于混合型眼震的震型和震向缺乏明显的规律,通常裸眼检查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眼震电图(ENG)进行详细检测。此外,混合型眼震患者的视力通常较为低下。

  关于眼震的中立区间(neutral zone),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中立区间是指眼震轻微的状态,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在实际临床中应用起来并不太方便。例如,在某个先天性眼震的病例中,各个注视方向的震动频率均为每分钟200次,仅在某个特定方向的震动频率为每分钟198次,按照上述定义,这个方向应被视为中立区间,然而这种“中立区间”在临床上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我们提出采用“静止眼位”,即“零区”(zero zone)或“零点”(null point)的概念,认为这样的定义更为恰当。所谓静止眼位或零区或零点,是指眼震几乎停止的状态。在统计数据中,具有静止眼位的病例仅占6.3%,全部为跳动型水平眼震。静止眼位在右侧的病例明显多于左侧的,可能与“右手优势”(right handed)有关。

  2.弱视 先天性眼震性弱视几乎都是双眼受影响的情况(单眼或非对称性先天性眼震除外),如果没有斜视或屈光不正等其他并发症,两只眼的弱视程度通常也相对接近。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弱视病例占总数的86.7%,其中视力为0.1或单眼视力低于0.1的重度弱视患者,占20.2%(单眼视力低于0.1的患者占1.3%);视力在0.2至0.5之间的中度弱视患者,占52.3%;视力在0.6至0.8之间的轻度弱视患者,占14.2%。而视力达到0.9或以上的患者占13.3%。由此可见,先天性眼震对视力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弱视在先天性眼震患者中较为常见,且通常呈现双眼性,甚至情况较为重。然而,通常情况下,双眼的单视功能依然存在,除非伴有斜视或重度视力障碍导致的立体视觉明显受损,一般初级双眼视功能仍然保持。先天性眼震患者的立体视敏锐度较低与视力不良直接相关,而与眼震参数(nystagmus parameter)并无显著联系。对这一现象进行的研究表明,2检验结果显示:远、近距离的SA(立体视敏锐度)与远、近距离的F、A、I(眼震参数)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

  先天眼震病人特别是典型先天眼震(typical CN)病人的色觉都是正常的,这一点是先天眼震与锥细胞功能不全综合征(cone deficiency syndrome,CDS)的眼震相鉴别的重要点。

  在幼儿时期,父母通常认为孩子的视力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玩耍时并未表现出任何障碍。只有在孩子开始阅读并需要更清晰的视力时,视力问题才会显露出来。当进行视力检查时,大部分儿童的视力范围在0.2到0.5之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可能会有所改善,个别孩子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典型的先天性眼震患者,视力通常不会低于0.1;如果视力低于0.1,则需特别注意排除潜在的病理原因。低幅眼震患者通常视力良好,尤其是当他们展现出适应性机制时,比如摇头或采取异常头位等。典型的先天性眼震患者在近距离的视力较好,而远距离视力则较差。这并不是因为近反射减少震动强度,而是由于其他机制的影响,例如震颤波形的变化或在眼球内转动时更有效地利用黄斑中心凹。无论是先天性眼震还是一般性弱视,均表现出近视力较好而远视力较差,这可能与视力的发育阶段有关,因为近视力是早发育的。通常情况下,婴儿首先能看到母亲的奶头,随后逐渐能够看到母亲的面孔等。远视力的发育相对较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因此远视力的缺损往往比近视力更为明显。

  先天眼震病人的视觉功能,除视力表视力减低外,对于图形和运动的敏感性亦降低。但色觉一般都正常。

  3. 代偿性头位 先天性眼震的代偿性头位,主要特征为面部的左右偏斜。只有少数病例显示下颌的上抬或内收,个别病例可能出现头部的左右倾斜。根据统计数据,先天性眼震患者中有代偿性头位的占66.2%,其中以水平跳动型眼震为主,占代偿性头位患者的88.1%。而对于跳动型眼震,其代偿性头位几乎都表现为面部朝向快相侧,只有极少数例外。由于跳动型眼震中,快相多位于左侧,因此,代偿性头位多表现为面部向左转动;而少数快相在右侧的患者,其面部则转向右侧。还有一些水平震颤者或个别跳动型水平震颤者,其休止眼位或震颤轻的位置不在侧方,而是在上方或下方,这类患者的代偿性头位通常表现为下颌的上抬或内收,类似于跳动型垂直眼震。在跳动型垂直眼震或其他休止眼位在上下方的眼震病例中,其代偿性头位均表现为下颌的上抬或内收。在旋转眼震中,可能表现为头部的左右倾斜,例如左旋眼震(以左旋为快相)时头向左倾斜,而右旋眼震(以右旋为快相)时头向右倾斜。在钟摆型眼震中,部分病例也可能出现代偿性头位,通常表现为面部转向震颤较重的一侧,而双眼则朝向震颤较轻的一侧(中间带)。此外,还有一些病例表现为头部的摆动或摇晃等异常情况。

  4. 代偿性频繁眨眼 少数先天性眼震患者可能会出现频繁眨眼的现象,越是专注于观察目标,两只眼睛的眨动频率就越高,且速度极快,这种情况与精神紧张有显著关联。一些患者在眼震手术后的前列次换药时,频繁的眨眼现象便完全消失,这表明这种异常的动作与眼球的震颤密切相关,很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高频率跳动型眼震患者中,尤其是那些高频中幅、震动强度较大的患者,且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视力也相对较好的个体。其眨眼频率与眼震频率呈正相关。当精神紧张解除或不再专注时,这种频繁的眨眼动作也会随之消失,但眼震依旧存在,这一点与眼睑眼震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区分先天眼震或非先天眼震,必须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根据现有诊断技术,一般规定有如下标准。

  1.发病早 自幼即眼球震颤,或发病时间不明确。

  2.无晃视感(oscillopsia) 即视物无晃动感,即使眼震相当重,视物亦无晃动感,这是诊断先天眼震的主要标准。

  3.眼球的不自主持续摆动或跳动 比较有规律,不是漫无规律的眼球乱动,与视障性眼震不同。

  4.眼球转动无障碍 运动无受限情况,无眼部畸形或其他先天异常。

  5.一般日常生活活动无明显障碍 双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一般都在0.1以上。色觉正常。如不合并斜视,一般都有初级双眼视功能。

  6.无平衡失调和眩晕等神经核心系统疾患和前庭功能障碍症状。

  7.闭眼或在黑暗中睁眼 眼震消失者属先天眼震,但先天眼震不全都如此。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1)

网友202547012659

我家孩子最近被诊断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刚开始我也很担心,看到文章中提到的症状,比如不自主的眼球摆动和弱视,确实很符合他的情况。医生通过详细的眼球运动记录和观察,确定了诊断,这让我松了一口气。了解这些症状后,我也意识到孩子在看近物时眼震会减轻,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帮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和支持,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好。

来自网友点评 | 发布于2025-10-14 14:46:35   

优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