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17 09:46:02
阅读:
精选回答NO.1
医生: 所属医院:
回答时间:2025-04-17 09:46:04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相关标签: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

  (一)发病原因

  虽然多数认为先天眼震是由于固视反射或固视功能的发育不良所致,但其真正原因至今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对先天性眼震患者头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患者的头发锰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头发铜含量则低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前者的P值小于0.001,后者的P值小于0.05。此外,患者的父母在头发中的锰和铜含量也显示出异常,但并未出现眼震症状。这表明先天性眼震的病因或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元素的含量相关,似乎暗示了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根据统计数据(648例先天性眼震的分析),有家族史的患者仅占2.9%,这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并不是主要因素,97.1%的病例为散发性,这一点也进一步支持了环境因素的理论。

  通过透射电镜对先天性眼震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眼震,其眼外肌的超微结构表现出各异的变化。在跳动型先天性眼震中,肌细胞内存在与细胞长轴垂直的肌原纤维,具有肌小节结构。在快相侧,这些肌原纤维束与平行于肌细胞长轴的肌原纤维交错排列。而在慢相侧,垂直于肌细胞长轴的肌原纤维主要分布在细胞核附近或细胞周边,分散且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且此类肌原纤维的数量明显少于快相侧的肌肉。这可能导致快相侧的肌肉力量低于慢相侧的肌力,这与临床观察相符。不同方向和数量的肌原纤维在收缩与舒张中的不均衡,造成了肌肉强力收缩的不平衡和肌张力的变化,从而引起眼球的异常运动,形成眼震的快相和慢相。而在钟摆型先天性眼震中,内外直肌的肌细胞内未见肌原纤维的走行异常,但与肌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排列却显得紊乱,肌小节的长度不一,Z线不整齐,M线模糊,明带与暗带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缺乏典型的快缩肌纤维结构。由于肌小节长度的差异,细肌丝在与粗肌丝之间的滑动时,导致肌小节长度的变化不一致,可能引发肌纤维收缩的紊乱,进而导致眼球运动的异常。此外,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眼震中肌细胞内线粒体的退化,可能使支配肌肉的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降低,导致肌肉的肌张力下降,强力收缩失去平衡。这些发现或许与先天性眼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先天性眼震患者的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肌梭)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显著的异常现象。主要变化包括大量髓样体和脂褐素的出现,线粒体数量减少且出现肿胀,内部嵴结构断裂等功能减退的表现。肌梭内的肌纤维呈现出变性、混乱和坏死的情况,同时伴随有大量胶原纤维的增生。感受器内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出现髓鞘变形及脱髓鞘的现象,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同样表现出肿胀和嵴断裂,重时轴突成分消失,形成空泡状结构。一些感受器的结构完全混乱,神经成分缺失,肌原纤维大量变性和溶解,肌节结构消失,呈现均质化和空泡化的状态。这些变化与病因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卫·泰勒在其著作《儿童眼科学》中提到关于先天性眼震的成因时表示:“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起因尚不明确,Cogan在1967年提出的理论中指出,钟摆型眼震源于感知缺陷,而跳动型眼震则是运动缺陷所致,这一观点在临床及神经生理学领域已难以立足。先天性眼震是一种涉及维持稳定注视的复杂神经学缺陷。在动态环境中,视动反应(optokinetic responses)负责将眼球保持在稳定的位置,而先天眼震的视动反射(optokinetic reflex)则存在缺陷,其视动性眼震(optokinetic nystagmus,OKN)表现异常,部分呈现反向(即反相OKN),部分则显示增益异常(即眼球运动与OKN条纹的运动幅度不一致),眼震波形出现叠加现象;此外,OKN也可能明显紊乱,尤其是慢相的异常表现。这些现象表明,早期发育中的OKN慢相缺陷可能会演变为持久性缺陷,即使初的缺陷是暂时的、短暂的。先天性眼震通常具有遗传性,但遗传并非独特因素,因为许多病例并非家族性,即使在家族性病例中,眼震类型也可能各异,甚至同卵双胞胎的眼震表现也可能不同。”

  Simon JW等研究指出,虽然先天性眼震的发生主要与性连锁隐性遗传相关,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样较为普遍。目前已知的遗传方式包括性连锁显性、性连锁隐性、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四种类型。在国外的家系研究中,性连锁显性遗传的病例为常见,其特征为代际传递;男性患者只会将基因传给女儿,而儿子则正常;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大约有一半会发病;该遗传方式的外显率较低,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并不一定表现出症状。性连锁隐性遗传则位居其后,主要影响男性(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则表现出症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对少见,其特点是世代相继;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当父母之一有病时,后代中约50%会发病,且通常会持续超过三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较为罕见,特征是只有患者的同胞会发病,其他家庭成员正常,并且有些亲代(上代)存在近亲婚配的历史。Kerrison JB等人报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眼震基因定位于6p12。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0)

优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