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巨大网 > 问答 >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有什么治疗方法?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有什么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间歇性外斜视疾病治疗疾病
1、睫状肌功能障碍的屈光检测 对于屈光不正明显的患者,尤其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情况,为了确保视膜的影像清晰,建议进行齐全矫正;如果伴有近视的外科患者,也应进行全矫正;在外斜伴随远视的情况下,矫正远视会减少调节性集合,从而加重外斜的情况,因此是否进行全矫正或部分矫正需依据远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及AC/A比值来决定。通常,对于小于+2.00D的婴幼儿,可以选择不进行矫正,而对于较大年龄的患者,为了避免屈光疲劳,通常需要矫正远视。对于年长者,如有外斜并伴随老视,调节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如存在远视,建议进行适度矫正,可以选择小度数以便于近距离视物。
2、负球镜 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使用三棱镜与遮盖疗法 通过底向内的三棱镜可以增强双眼中心凹的刺激,大约有1/2至1/3的偏斜情况能够通过三棱镜的刺激实现融合矫正。近有研究表明,在间歇性外斜视的早期阶段,遮盖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选择。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后,大约40%的患者在远视时的显斜情况能够转变为隐斜。对于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由于大部分时间表现为外隐斜,显斜的频率较低且偏斜度不大,因此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4、手术干预 关于竭生外斜视的手术很不错时机,目前尚存争议。部分医生认为,越早进行手术越为理想,否则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Lyle指出,由于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在远视时融合能力良好,具备双眼视功能,2至3岁或10岁以后的手术结果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则提倡对于视力尚未成熟的婴幼儿,为了避免手术过度矫正,建议延迟手术,采用负球镜以增强融合,并通过交替遮盖来预防抑制的出现。如果融合功能快速恶化,或斜视角度稳定时,则需考虑进行手术。
手术的适应症主要由融合控制的状态、斜视的角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来决定。对于出生不久即出现的外斜视,且没有间歇性外斜视的情况,应尽早进行手术;赫雨时认为,当遮盖测量显示斜视度超过20△时应考虑手术;而Jampolsky则认为15△以上也应引起重视;Hiles则主张对于偏斜超过20△且伴随明显的显斜成分及视觉失代偿的患者,手术是必要的。从手术对视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可能导致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因此可能出现异常的视膜对应及抑制现象,很不错的手术时机是在尚未发展为抑制及异常视膜对应之前,以便有效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小,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概率越高。然而,大多数成年患者在手术后即便眼位得到了矫正,也难以恢复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在临床实践中,确定很不错手术时机并不简单。如果患者年龄过小,可能由于配合度不足,手术难度增加,从而导致再手术的几率上升。研究认为,约4.5岁、智力正常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经过反复训练后,能够配合进行一般眼位检查,这被视为手术的很不错时机。Jampolsky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竭生外斜视进行了手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手术越早,手术次数增加,再手术的几率越高,同时弱视和融合丢失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我们认为对于进行性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若其偏斜度超过20△,并且显斜的时间超过50%时,可以根据偏斜度的具体情况以及遮盖试验的结果来制定手术方案。如果在遮盖30到45分钟后,观察到看远的偏斜度大于看近的偏斜度至少15△,则可以进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手术的具体量可根据每位医生的实践和方法进行调整。若遮盖试验中,看近的斜角大于看远的斜角至少15△,且小于55△,则可以选择进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或是在非主眼进行后徙-截腱手术。如果外斜度超过55△,则可以考虑三条肌肉的手术,主眼进行外直肌后徙,而非主眼则进行后徙-截腱手术。若外斜度超过70△,则建议进行双侧后徙-截腱手术。
对于所谓侧位非共同性问题,应予以特殊考虑,若患者向左侧及右侧注视时,斜视度比前列眼位小至少20%,则有明显过矫危险,特别是对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患者,为此,对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应避免做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如对非主眼做后徙-截腱术,应每侧少做1mm。
对于视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儿童,建议采取轻度欠矫的方式。因为轻度的过矫可能导致内斜的情况,而轻度欠矫则更倾向于外斜状态,这样更容易引发单眼注视综合征,并可能产生抑制性暗点,从而导致发育性弱视。相对而言,如果患者的视力已经成熟,轻度过矫10~20△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这样能够实现稳定的结果。然而,对于25△的过矫,即便是在视力已成熟的患者中也应当避免,因为这样的过矫可能会造成盲点综合征,影响术后的融合结果。
如果患者有A征或V征,系由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过强引起,在做水平斜视手术同时,亦可做功能过强肌内减弱术,若上斜肌及下斜都有功能过强,则减弱任何一个斜肌均为禁忌。
5、过矫的处理 有报告外斜术事过矫的患病率介于6%~20%。外斜术后,立即发生大度数过矫,患者应在24小时内再次手术,因为有可能发生肌肉丢失或滑脱,外直肌与内直肌相比,不易丢失。若机械因素内直肌过多量截腱,也可发生明显过矫,但过矫量不如前者大。
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通常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管理。在手术后的10到15天内,内斜视可能会完全消失。对于外斜视,如果术后出现轻微的过矫正,则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对于视力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如果出现轻微的过矫正,需密切关注是否发展为抑制性暗点或发育性弱视。如果患者没有注视的倾向,可以实施交替遮盖法;而对于有中度注视倾向的患者,则可以采取遮盖治疗。此外,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视力检查,如果发现远视情况,应进行齐全矫正。如果近距离时偏斜度较大,可以使用缩瞳剂或双焦点眼镜进行治疗。经过上述治疗四个月后,如果视力没有显著改善,应像对待新患者一样,不能仅仅依赖之前的外斜手术结果。
对视力成熟患过矫20△是理想的,术后6周仍有20△内斜,可行2次手术,手术时间应在前列次手术6个月以后施行。术前做牵拉试验很重要,如发现牵制,则肌肉、结膜及筋膜囊都应适当后徙。
6、对欠矫正的处理 外科手术后如残留大于15~20△的外斜度,可在术后6~8周内进行两次手术,这种情况应视为一个病例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残余的斜度在远视和近视时相等,且前列次手术为后徙-截腱术,那么另一只眼睛可以施行相同的手术;若前列次手术为双侧外直肌后徙,则可以对一侧外直肌进行边缘性肌切开,并合并同侧的内直肌截腱。如果远视下的外斜角大于近视下的外斜角,若前列次手术为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则外直肌应考虑再次后徙或进行边缘性切开术;若前列次手术为后徙-截腱术,则可以对另一只眼睛进行外直肌后徙术。在进行外直肌第二次手术时,建议同时后徙颞侧球结膜,以防止瘢痕前移,从而影响手术结果。
针对轻度矫正不足的患者,如果残余斜度低于15~18△,可以采用脱抑制和融合训练的方法,使其达到隐斜的状态。如果患者存在近视,需进行齐全矫正;而对于正视或远视的患者,可以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来促进调节性融合,使双眼恢复正常位置。在成功获得融合后,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频率至每三天一次,并持续两个月。同时,配合使用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其度数应与矫正不足的度数相匹配,这对视力已经成熟的患者是有效的。
优惠
视网膜修复手术后视力还能恢复吗?术后多久恢复正常视力,何时能出院工作了解一下
2025-08-03 14:45:02
深圳罗湖医院眼科好吗?多维度解读罗湖医院眼科的医疗资源与实力
2025-08-06 09:55:02
近视手术可靠吗?眼科专家科普:探究近视手术是否真的值得信赖!
2025-08-12 10:30:06
激光治疗眼睛的利与弊全面分析,2025激光近视手术全飞秒半飞秒费用大曝光!
2025-08-12 10:35:02
楚雄爱尔眼科医院全新报价近视手术费用:白内障乳化超声10021元起
2025-10-14 09:01:02
阜新爱视眼科医院全新版价格大全:近视全飞秒激光18909元起
2025-10-17 09:01:02